人的一生中遇到的人或事会很多,需要赞美的事同样很多,书写赞美的文字,我尽量用通俗、平常、淡雅的词汇,不喜华丽辞藻的堆叠。
而对于绮罗的描述,我却要浓墨重彩一番。
这里,葱郁的古树顶起了整个脊梁,错落有致的老宅是那全身的骨骼,文化积淀形成了魂灵和思维,在潺潺流淌的溪流呼吸中孕育了生命。绮罗是一位端庄的大家闺秀,与她对视,她的眸子里,历史的沧桑变幻,文化的轻风细雨扑面袭来……
我于这个春日晌午,穿过葱郁的古树、老宅和满是野花的堤坝,去叩开绮罗的门。
首站是绮罗小街上的绮罗图书馆。绮罗图书馆是镶嵌在绮罗小镇的文化明珠之一,是海外赤子爱国爱乡的体现,同样也是祖祖辈辈辛勤耕耘出来的文化阵地。民国八年(年),参加辛亥腾越起义的革命党人李学诗、李治等人,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在小街子公堂创办了阅书报社。民国十九年(年),热心公益的乡贤李子荣、马庆中、李心正、李和仁、张自省等人,托人从上海购来了全套《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等图书2万余册,将阅书报社更名为绮罗图书馆,并于民国二十二年(年)创办了《新绮罗》杂志。
绮罗图书馆自成立以来,几经沟沟坎坎、风风雨雨。除日寇侵占腾冲,图书全部失散外,还经历过图书受潮、无房藏书等窘状。图书馆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却又是幸运的。年至今,在绮罗归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图书馆经历了重建、新建、扩建、修缮,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百年洗礼沉淀下来的是波澜不惊的淡然。现在的图书馆主建筑为四层出水的木结构楼房,楼上设藏书室、会议室、办公室,楼下设报刊阅览室、休息室。侧楼为少儿阅览室、下绮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党员活动室。馆中间为单孔石拱桥及石围池塘,馆后有小池塘、假山、卫生间等。馆内建筑雄伟、绿树成阴、环境清幽,是个非常理想的读书场所。
绮罗图书馆获得“最美基层图书馆”、“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等殊荣,跟绮罗人真诚、奉献、纯善的乡风民俗密不可分。绮罗图书馆的资金和藏书多来自海内外同胞捐助,馆内管理人员为义务服务,不取分文报酬。在风雨无阻的工作中,年事已高的管理员退下来,新的义工又补上去。像“最美腾冲人”马德静老师一样,他们以相互接力的形式,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以造福乡里的热忱,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余热,并将这种余热扩大到文明劝导、调解矛盾纠纷、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志愿服务之中。
比起和顺,绮罗更显得朴素简单。简朴的村落中满含毓秀钟灵之气,乃人文荟萃,文明礼仪之村。你寻一株老树,讨一杯绿茶,便可在日影斑驳中消磨一天的时光。
儿时夏令营的经历,让我对绮罗文昌宫念念不忘。那时候,文昌宫由下绮罗完小管理使用,让我有机会在圣人的木地板上泊宿了四夜。现在回忆起来,脑子里还萦绕着大树桂花的香味和先贤的传奇故事。
沿民居密布的寨子,植被茂密的石板路,穿村而过。路旁菜畦,多用篱笆围栅,田地水满,颇具江南风味。在一路的苔藓、瓜棚、野花、古树的陪伴下,不知不自觉到了文昌宫。及宫墙外,碧水清清,林木幽幽,繁花竞争,便知是到了圣地。
文昌宫系儒教文庙规制与道教宫观规制相融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年),由村人段尧俞倡建。清康熙五十九年(年),由李名重主持改扩建,至乾隆九年(年)完成。文昌宫由大门、洋池、棂星门、前楼、正殿、启圣楼、后花园等建筑构成,沿轴线依次排列,其余建筑皆排列在其前后左右,各自构成四合院式的建筑单元。大门为牌楼式,设卷门三道,两侧为礼门、义门,中门额上有“玉真庆宫”石刻。中门与棂星门间为泮池,池中间有方形石砌台面,台面两头与石拱桥相连。池畔四周栽有各色花草,值此时节争奇斗艳。棂星门为牌坊式木结构建筑,两侧石鼓抱柱,额枋上斗拱飞檐。至于前楼、正殿、启圣楼、后花园等建筑。
因文昌宫在修理葺治期间,不对外开放,只能遗憾错过不得而见了。
走进当地的民居,坐在藤篾椅上与老者侃侃而谈,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绮罗的知识,更是心灵的冲击。
绮罗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崇尚“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准则。他们定居腾冲一隅,传承了“重教兴文,重文兴农”的中原文化,而兴建宫祠,供奉圣君属于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文昌宫供奉的神是文昌帝君,是神话中主宰功名利禄的神,包含文运昌盛之意。旧时有所谓“生死隶东岳,功名隶文昌”之说,故历来为读书人所崇祀。很长时间以来,村民对神祇朴素的崇拜主义对家乡教育、兴邦富民、乡风文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如果你愿意停留下来,到水映寺旁的龙井间小憩,喝一掬山泉,洗一把脸,在石栏上小坐,再听入寺朝香的善男子信女人叨起绮罗玉的传奇故事,那一定不虚此行。
关于绮罗玉的传奇故事并不是在告诉我们一夜暴富的刺激,而是在教化做人的道理。细思故事,尹家发迹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正如《廿我斋诗稿》中所说:“玉不入手已中毒,十人见去一二归,哀哀已作江边骨”,即便回来又是“年年采玉几千人,曾见几人起华屋”。再看尹家的家规家训家风,集“勤朴为本、自律修身、以德传家”等思想为要义。
随着雾岚慢慢向我推进,我在水映寺的大月台上看了看天色。这时正是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时,农家已经炊烟袅袅。几颗星辰在天边吐露出晚霞,弯弯月牙,被云彩擦亮。这样的傍晚,和顺犹在梦里依稀,西山坝已烟云弥漫,三桥广场华灯初上,禅寺也已闭门谢客。我无奈地带着恋恋不舍,走向停车场。及至上车,回眸相望绮罗,她和我来时一样,将侨乡文化、古建筑文化、儒教文化、商旅文化都深深的刻在眸子里,勾魂索魄……
参考资料:《腾冲文物》
文图:周宏武
责任编辑:杨耿耿杨荣华
主
编:张婷婷
总
编:姜家邦
作者/来源:腾冲文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