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必胜风华万掌山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TUhjnbcbe - 2024/5/15 17:04:00
北京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风华万掌山

王必胜

万掌山不大,在如雷贯耳的普洱,在美丽的七彩云南,它算不上什么。然而,最近一个不大不小的动静,聚焦了人们的目光。

那天,晴天丽日,四野翠绿,亚热带植被群在盛夏季节,显出活泼的生气和激昂的生机。高大的棕榈,葳蕤的灌木,杂花亮眼,绿意盎然,簇拥着一方平坦坝子,偌大草坪上,一尊巨石红布缦遮拂,中午时分,在热烈的掌声中,红缦徐徐揭开——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亚太森林组织,全称“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亚洲、太平洋、森林、可持续管理,几组重量级关键词,汇成一个新奇的“身份联盟”,为时下人们提倡的生态文明,维护自然环境,践行“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形成区域化、联谊性的合作。这个名头响亮,却鲜为人知的组织,总部在北京。6年前,由中国林业部门倡议发起,“旨在通过示范项目,能力建设,信息共享,政策对话,促进亚太区域森林恢复,提高区域森林可持续管理水平。现已拥有31个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成员,是区域内比较活跃的国际组织。”

这里是万掌山腹地,普洱市生态保护重点。20年前,“国家森林城市”普洱成立了万掌山国有林场。甫一成立,秉承“培育为主,生态优先”的理念,步上生态发展、生产转型的快车道,变伐林销售为养护培育,成为生态的守护者。万掌山海拔有多米,有热带季节性雨林、落叶季雨林、季风常阔叶林等,有丰富的物种群落。作为哀牢山的余脉,北回归线上的“生态绿洲”,特殊区位,成就了物种的珍奇多样。仅珍品植物,就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藤枣,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中华桫椤、大叶木兰,黑黄檀等。蕨类以上的高等植物有余种,兰花一科多达种。物种丰富,加上特有的高负氧离子地带等,生态、自然、环保优势凸显,万掌山成为亚太森林组织南方基地建设的首选。

阳光明媚,基地的铭牌背后,一方太极图形的湖水,微风涟漪,山溪叮咚。湖畔一侧,30多面亚太经济组织成员的彩旗,迎风而立。树影水光,彩旗丽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张扬了基地绿色发展的理念。

围湖一圈,九年前栽下的各类名树,如今可遮挡不时出现的太阳雨。树下均立一石刻,可辨识树名、树龄和种树人信息。树有金丝楠、石楠、蓝果树、华盖木、清香木、腊肠树等。年,万掌山上一次关于森林自然、人文生态的对话,聚集业界精英和政界人士,栽树纪念,倡行生态人文,留下了幽雅的林带风景,也加持了基地自然环境的美好。

基地的建设,着眼于森林的优质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注重人性化、人文化。不用说,沿湖四周打造人文环境,建成一排排幽静的木屋。诸如,以“云南之家”命名的尖顶小屋,聚合云南25个民族元素,让民族文化与自然风情和谐展示;也不用说,邻近树丛水畔,建有20栋体现各参与组织有关国家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元素的“亚太森林小镇”,以及“木文化体验馆”“普洱南亚热带植物园”等,彰显独特森林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地设施。如果,走进密林深处,在六七公里长的森林步道上,感受万掌山自然风情,幽深、奇瑰和丰饶的生态景观,也会令你感叹:普洱胜景悠悠见,万千芳华一掌中。

雨后,小小山溪经山体红土壤的冲洗,穿流于深绿植被分外显眼,间或腐木阻水,形成回流,水色浑杂,更显生动。溯溪而上,林深路长。“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为了体验林莽的静寂,独自最后,有基地维护处主管同行。眼前是树的世界,亚热带雨林植被,斑驳纷披,高大者直挺云天,粗壮者虬枝横斜,间有苔藓攀附,异株合体,原始生态神奇,可见一斑。讨教主管,这些树的名称,说是樟树、栎树、高山榕、栾树、大果叶等等。野花灿烂,有巴西野牡丹、铁线莲、黄蝉花,那白芯蓝紫色瓣的巴西野牡丹,头一次听说,如此艳丽可人,必须有手机留照。行一拐弯处,声响轰然,不知是雨丝还是水汽,阳光缝隙间,氤氲迷幻,如一抹彩虹。忽而,野果迎道,花草牵衣,鸟鸣深涧,因道上积水缓行,这才打量脚下石道,顺溜的圆石,一路规整平展。又行千余步,石道依然,圆石依然。主管介绍,这些都是从百公里外,专门挑选的澜沧江石。细看,石头大小相当,或有风化后暗淡纹路,原本江边顽石,远行到密林山中,造化赋形,臻为景观。

山路略微陡峭,溪流渐成细流。前面高台是一圆形平地,建有生态植物园,因棕榈多,又名棕榈园。十数种雨林植物,高矮不一,各展丰姿。林下各类蕨草,各色花卉,生机盎然,张扬着夏日的热闹。一株根系纵横的高山榕树上,挂有三四枝嫩鲜绿植,同行作家张琳说这是“仙草”,与普洱茶、咖啡齐名的石斛,可入药,食用,美颜,近来渐成养生药用的宠儿。说着,掐下一株,先行嚼着,没事的,尝个鲜,小茎细如芦笋,味青涩,略微甜,平常味如尝草根。

石斛属兰科,一二年可成熟,在我国中南方相同的纬度上多栽种。一般在树上嫁接,或是大棚栽植,容易毁林木,又有化肥农药污染,破坏生态。万掌山林地的雨水、养分、树种等,条件优良,适宜石斛野外附生培植。人们先培出幼苗,再移株野外,附生于树。这类半野生状态,以生态的、环保的种植方式,得以推广。专家特别说道,这样的石斛,不是寄生,是附生,攀附母树上,吸附大自然的水分和氮分子,不用药肥,自然生长,“取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绿色食品,生态植物,对于森林的优化,自然生态的保护,是创举,也是善举。

这是一处别样风景。植物园后山坡,偌大“母体”树丛,挂附着大小不等的青嫩鲜枝,有的一株树三五枝,琳琅满目。眼前一棵栎树,霜皮溜雨,在离地一人高的树干上,新枝依偎,长梗散须,嫩叶葱茂,苍老树干多了几分芳华。石斛开花也娇艳可人,是普洱的市花。在普洱市中心城区,花开时节,石斛花附着长长行道树上,或淡紫或明黄,姹祡嫣红,主树绿枝繁茂,附花摇曳婀娜,唯普洱春日才有的胜景。

终于见到了思茅松林。松树在我国有数十种,以一个城市命名的不多见,通常以形状、质地、地域等划分,如华山松、云南松、红松、马尾松、油松等,而以思茅(普洱的别名)命名,这思茅松,承载了多少内容?

阴沉天气,不减人们对一棵思茅松的热情。万掌山乃至普洱林区,思茅松的意义不一般,它的“故乡身份”,它公益林的社会意义,它的观赏性,以及材质、油脂、皮质、果籽等的经济价值,在林木中不乏口碑。

万掌山林区松树群,多为云南松和思茅松,成片的公益林多是思茅松,为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居功至伟。多年来,森林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如何优化养育,适应现代林业要求,与亚太森林组织的合作,提出了“优化森林经营”——“通过开展人工林综合经营示范,普及科学的抚育技术,推动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健康与活力,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服务功能”,也有了新机遇、新举措。

这是林场一个公益林地,人们围在一株约20米高的思茅松旁,听云南省林科院的张志峰教授解惑:思茅松的年轮从树干枝丫中辨识,每长两节换算一年。早期生长较快,40年左右成熟;它是三叶针状,飞籽成林,少有人工造林;它树干端直不扭曲,与云南松区别是材质优良,出材率较高;它产松脂(松香),树皮可提取药用;它的名字是最早在这里发现了树的基因,那时由思茅地名而来:眼前这块林地的树瘦小单薄,因为没有混交、杂交林带,造成发育不良……

来到又一路口,杂树丛中几棵割去松脂的思茅松,格外醒目。斑驳的树体一侧,肉身裸露,树皮结有旧痂。天可怜见,众人唏嘘。据说,松树长到十年,可收割松脂,思茅松可产上好松脂。松脂是松树的无私付出。想起年少时学拉胡琴,火柴盒大小的黄亮松香一抹,琴音脆亮,余香不绝;知青时在水利工地点松明火把,指引夜路。松树有亮节,无论名品或是平常杂松,都有像眼泪一样从树干滴下的松油,给人以难忘的松树情结。所以,《松树的风格》是一篇咏松的名文,松树的情怀,是平常人生的共有体会。张教授说,思茅松是普洱公益生态树,是万掌山森林的主角,也是建筑、矿山、桥梁等上好的施工材料。如今,公益林建设、森林保护以及经济林发展,思茅松是大功臣。

我仍然寻思这树名,有了云南松,还有思茅松,同一科属,一个地区得两大名称,可见其重要性。据说,以北回归线为界,北面是云南松,南部多思茅松。思茅是普洱别称,也是旧名,两者归一。有记载,普洱,是少数民族哈尼语水湾寨子之意,思茅,也是由傣族思摩部落之名谐音转化的。无论如何,两个地名古雅独特,两种松树的故乡,相得益彰,共有荣焉。在外人看来,普洱有茶,思茅有松,岂不是大大的美意雅事!

苍莽的万掌山,林地面积广袤,南北48公里,东西64公里,约有29万亩的森林,离普洱城区五公里,是普洱的生态后院。或许,林木繁茂,主打生态维护,森林保护,“森林城市”普洱的名片,除茶之外,是树,城之外,还有万掌山,而担当守护“北回归线最大的绿洲”之盛名,万掌山下,新建的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培训基地,生逢其时,未来可期。

逆转做父母

王瑞来

娶妻生子,便为人父母。做父母的意思,从字面上人人皆可理解。那么,又何谓逆转呢?需要做些解释。

前几年,从国内参加学术会议返回日本。在乘坐的全日空航班上,读到了当天的《朝日新闻》。我读报的习惯是,先看头版下方的编辑手记。《朝日新闻》的编辑手记叫作《天声人语》,尽管只有短短数百字,但很有名,常常成为高考试题的内容。

每天的《天声人语》也是应事应时而作,或是与报道的内容有关,或是与当天所逢之日有关。那一天5月8日,是母亲节,所以,《天声人语》写了如下的内容:

女作家落合惠子的母亲从四年前得了痴呆症,并且症状越来越严重。她不得不照看母亲。有一天,痴呆了的母亲居然变得不认识她了,突然叫她“妈妈”,让她很吃惊。看着母亲的痴呆症日益严重,她哭了起来。不过,当平静下来之后,落合的心理产生了这样的切换:既然母亲叫我妈妈,我就做妈妈吧。决定把母女位置做个转化。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日本,很讲究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日语叫作“亲孝行”。落合因被呼作妈妈,而明确产生了给母亲当妈妈的意识。看上去,这是一种很新颖的位移。其实,成年后的子女照顾年迈的父母,就像父母照顾年幼的自己一样。幼年的孩子对父母,既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实际依赖,更有寻求安全感和爱意的精神依赖。年迈的父母对成人的孩子,同样也有这样的依赖。

无独有偶,最近看到过一个报道,讲四川遂宁岁的杨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时会对着女儿喊妈妈。老人的女儿李三姐和丈夫将她接到身边悉心照顾,老人身体硬朗,说话可爱。李三姐说:“妈妈现在非常依赖我,小时候她就是这样照顾我的。”并表示,他们有责任给妈妈一个体面的晚年。或许年迈痴呆状态下的返老还童,无意识地折射一种幼弱无力的求助和依赖,也是不分国界的普遍现象。

父母对孩提时期的子女呵护备至,唯恐不及。反过来子女照顾年迈甚至是生活难以自理的父母,是不是能像当年父母对自己那么悉心呢?如果成年的子女照料年迈的父母,都有照顾儿女的心思,反哺报恩,给父母做一次爸爸妈妈,那是一种何等的温馨啊。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父母为我们做过一次爸妈,我们也要为父母做一次爸妈。把父母当作老小孩,当作需要呵护的赤子。

宋人所编《仕学规范》,于卷二五引述《龟山语录》云:“古人于民,若保赤子,为其无知也。常以无知恕之,则虽有可怒之事,亦无所施其怒。无知则固不察利害所在。教之趣利避害,全在保者。今赤子若无人保,则虽有坑阱在前,蹈之而不知。故凡事疑有后害而民所见未到者,当与他做主始得。”这段以赤子作比喻讲治民的道理,我们不把它当作比喻,就当是照顾年迈痴呆的父母,也正相应。

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会昏聩,未必都通情达理,这正像过去父母照顾无知的孩童。俗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做到孔子所说的“色难”真的很不易,成年的子女须有当年父母照料自己的那份耐心。孝非封建意识,非陈腐观念,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是一种人伦的义务。

《天声人语》还引述了一位已故女性诗人的短歌,说寂寞的是孩子长成了大人,晴空中的太阳一定会远去。果然,在写了这首短歌之后没几年,诗人的孩子便离开了家。自然,孩子终究要长大,与父母渐行渐远,但孩子一直是父母心中长不大的孩子,呵护孩子的父母会老,会无力呵护远游近处的子女,只有良好的祈愿。

孩子的心中应当一直有父母。母亲节的感恩,不仅仅是一束康乃馨。转换立场,力所能及,给父母当一次爸妈,不要让将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和痛彻折磨自己。这也是为己,为自己心安。

养儿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老,更多的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给父母带来的那份天伦之乐。逆转过来,照料老小孩一般的父母也是一种天伦之乐。生物本性与社会伦理交融,可谓其乐融融,和谐人生。

古人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以己推人的博爱。我们把这种爱缩小到家庭的原点,还应当幼吾幼以及吾之老。让老如夕阳,温馨且安详。

每个人都会老。

名岂文章著

李昌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暮年的杜甫由四川乘舟出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难免孤寂。这首《旅夜书怀》描绘了诗人面对自己的一个时刻。

他其实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也会短暂犹疑。他一方面掷地有声地说“名岂文章著”,一方面细草、桅杆、沙鸥里面熔铸了他自己。在细草的忧郁和“名岂文章著”的高迈之间,是他的漂泊者形象:一只沙鸥。此时,风吹岸草,也吹动他的帆船,月亮像一只明亮的独眼,看着野地的无际的荒凉。世间像只有他和他的船了,遗世独立。

就在这样的时刻,老杜也不会真“遗世”,他心里想着“名”。想着“名”,是不是“文章著”这样的话题,而且认为文章无法让人“名”。

老杜是在苦修,文章不在他的眼里,他在苦修人格。而且只有面对了自己作为矛盾体,体现出来的人格才真实。所以,他也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离间

曲建文

晋初,太尉贾充、中书监荀勖、左卫将军冯紞三人都兼任侍中,结成一党。

侍中随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是亲近之职。自然,任此职的人也是亲近之人,即宠臣。臣子受宠有诸多原因,其中“谄谀”是少不了的一项。一次晋武帝不知听了谁的胡吣,以为傻太子真的很有长进,就叫荀勖和另一位侍中和峤去看看。荀勖回来说:确实有长进。和峤却说:还是老样子。晋武帝听了荀的话很高兴,却不悦于和的大实话。

“谄谀”亏于人品,以至于一亏再亏:得宠之后汲汲于固宠,为此而不择手段,甚至离间皇帝与大臣的关系,类似于争风吃醋。

当然这种事往往老大贾充打头阵。侍中任恺也为皇上所宠任,贾充要专宠,就进言说太子太傅一职如何如何重要,非任恺不可;为的是把他支到东宫去,离皇帝远一点。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却没有动任恺的其他职务;太子太傅是闲职,作为侍中,任恺仍可照常服务皇帝。一计不成再来一计:贾充又推荐任恺当吏部尚书。这个职务可就不那么清闲了,忙得任恺七荤八素,自然没工夫侍奉皇上了。于是贾充等三人轮番说任恺的不是,终于给废了。

这个案例很经典,老于官场的贾充确实出手不凡,给荀、冯做了师范,于是就有了张华的霉运。

张华以文学才识名重当时,尤其他力主伐吴,使大晋一统天下,舆论认为应升他为“公”。他得武帝信任,甚至被问及谁可以托付后事。张华有大臣的格局,没有揣摩圣意,而实话实说:齐王可以,有德且是至亲。齐王司马攸是武帝的胞弟,当年老爸差点儿让他接班。武帝即位之后,对弟弟还算大度。齐王才德兼备,深得众心。后来朝臣见太子弱智,便都寄望于他,不料反害了他——引起武帝之忌。张华说话不慎,在旁察言观色的荀勖趁机挑拨,于是张华被派到偏远的幽州。不料张华在幽州政绩卓异,名望日隆,武帝又想调他回来重用。这回该冯紞出场了。

一次冯紞有意谈到往事,说钟会造反,问题出在太祖(司马昭)身上。武帝听了愕然,冯紞从容不迫地说下去:钟会才能有限,而太祖夸奖太过,以至钟会自认为天下老子第一,皇上在他眼里嘛也不是……没等说完,武帝忙问:当今有没有钟会这样的人?冯紞说:大臣中,有大功、天下闻名且作为一方诸侯的,陛下心里有数啊。

冯紞以钟会影射张华,这对钟会之乱印象深刻的武帝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于是武帝把张华调回来任没有什么实权的“太常”,终武帝一世,张华再没出头。

武帝的晚年,大不如从前那么圣明了,这给谄谀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甚至亲如齐王,也没有躲过背后的冷箭。齐王有人望,荀勖等感到了危机:万一他得势,自己一伙必无好果子吃,于是对皇帝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可能即位。武帝问为什么,荀勖曰:朝廷内外都归心于齐王,太子怎么可能即位?为让武帝相信,荀勖还提供了证实的法子:陛下可以下诏让齐王回封国,举朝必定认为不可,那么臣的话就得到应验了。冯则还进—步替武帝想好了把弟弟赶出朝廷的理由:陛下让诸侯们回封国,应先从亲近开始;亲近的人莫如齐王。于是武王下诏派齐王回封国,大臣们果然纷纷上书劝阻——结果是除了让武帝更相信荀勖的谗言,还会是什么呢?

原标题:《王必胜:风华万掌山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必胜风华万掌山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