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景宁毛垟红土地上苔藓绿致富花开产业兴西
TUhjnbcbe - 2024/4/8 8:31:00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红土地上深厚的红色底蕴

高山流水,苍松翠柏。

这里曾经烽火连天、硝烟四起。如今风景如画,生机勃勃。

毛垟乡地处两省(浙江、福建)三县(庆元、景宁、寿宁)的交界,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西南方向,距县城60多公里,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美丽的带溪,紧紧环抱着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浓郁红色文化的山乡。

走在村中,古朴的烽火台和庄严的叶飞雕像,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年至年间,叶飞将军和陈挺将军带领闽东红军独立师在毛垟一带开展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闽东红军在毛垟开展活动,在辗转各地之间,曾将毛垟村一处古居选中作为红军临时指挥所,几位首长就住在这里。叶飞将军在毛垟主持的第一次会议也在此召开。

工农红军挺进师、闽东红军第二纵队在毛垟开展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至今还留下火烧廻龙、驮坪受难、黄秀大火等荡气回肠的革命战斗故事,还保存着库头红军标语墙、红军桥、陈坪战场等遗址。

村中高9.6米的叶飞将军雕像特别引人注目。年,毛垟乡邀请叶飞将军女儿叶之桦、陈挺将军女儿陈黄河到毛垟为雕像揭幕。叶飞生于年5月7日,年3月正式加入,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闽东地区斗争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共余人,在闽东特委书记苏达、师长冯品泰和政治委员叶飞领导下,抗击国民党军2个师另1个团和5个保安团队的进攻。至年春,闽东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部队受严重损失。独立师余部余人在叶飞率领下转移到宁(德)屏(南)古(田)地区开展游击战争。5月,重新组成以叶飞为书记的闽东特委,统一领导闽东地区的斗争。到年下半年,游击区扩大到东濒东海,西接闽北,南抵福州,北邻浙江等23个县的广大地区。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15个根据地之一,起到了吸引敌人力量、策应中央红军转移、保存革命火种等积极作用。

一段历史刻骨铭心,一种精神辉映未来。

当年红军走过的廊桥、藏身过的红军洞、写下的红军标语,如今都成了毛垟乡的红色资源。

红色乡村兴起红色旅游

共同富裕是先烈浴血奋斗,矢志不渝的追求。

然而,毛垟区位偏僻、信息闭塞、基础薄弱、没有什么产业。

为了改变革命老区的面貌,让老区人民早日富起来,近年来,毛垟乡改变以往各村单打独斗发展模式,全乡四个村抱团发展,共同出资成立强村公司“景宁畲族自治县带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乡一起开发红色旅游,大胆培育特色产业。整合资金万元,全力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在毛垟新建了叶飞将军雕塑、无名英雄纪念碑、地质灾害科普馆、忠勇洞、红色书屋等红色项目,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这里,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听一节党课,温一遍党史,唱一首红歌,吃一顿红军餐,走一回红军路,让游客们的红色体验别具一格。

忠勇洞里,人们感受到的是先辈们不畏酷刑的坚毅;民兵训练营里看到的是为了信仰舍生忘死的坚持。此外,红色主题的民宿也对外开放,还建有建党周年纪念苔藓墙、红色根据地(住宿中心)、红色书屋、迴龙阁等红色景点。

红色书屋内饰红色元素,摆放着各种红色书籍:马列著作和党的理论书籍,还有党史、战争史、回忆录、革命故事等方面的书籍,“镇馆之宝”《闽东福将——陈挺》,由陈挺将军的女儿陈黄河赠送给红色教育基地。

由于闽东红军到景宁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主要就是以毛垟乡炉西村为跳板,在炉西村乃至整个景宁县内留下了诸多红色印记。年,毛垟乡炉西村建立了景宁首个红色文化礼堂——闽东红军景宁馆,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共两层,展示闽东红军的相关资料,并收藏有红军日常用品、革命书籍、武器等60余件藏品,大部分是炉西村村民捐献。展馆中摆放着红色印刷品、带有时代印记的装饰物等,填补了景宁闽东红军文化的空白,再现了当年的革命岁月。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寻访藏在偏远山村中的红色秘密,阅读革命时期的艰苦诗篇,追溯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怀先辈的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中,毛垟乡以山为景,建设CS游击战场体验园,以水为台,建设水上红游乐园,加强体验式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军事拓展训练等现场教学实践基地,为毛垟国家AAA级景区的重要支撑,创下省级艺术采风基地、市级“红色基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党史教育基地、市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市直属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市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市乡村红领巾学院等28块牌子,至今已接待团队余个,游客12万人。而该乡强村公司已接待游客8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万元。通过红绿融合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年,4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97.9%,其中2个村实现翻番。全乡农户存款达3.14亿元,同比增长37%,毛垟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发展道路。

绿色小苔藓成就富民大产业

“红绿融合”,产业富民!

依托红色资源,毛垟不仅在红色旅游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更吸引来了苔藓产业这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

在毛垟乡苔藓文化园,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苔藓文化园主要分园艺区、手工DIY制作区、产品售卖区等区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艺区,地面均由苔藓铺成,衬以园艺植物,构建有小水沟,让园艺区更加的清新自然。手工DIY制作区又分两块,一块是永生苔藓粘贴画的手工制作,游客可以按图案配好各个品种的永生苔藓,再一一粘贴上去,结成一幅画,另外一块是苔藓盆景制作,游客选好容器,放入砂石、水苔、炭藓泥,布上想造的景,种上植物和苔藓,一盆盆景就做好了。

年初,景宁县已经实现了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但毛垟乡传统产业为种植香菇、黑木耳,有些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缺乏长效“消薄”后劲,就低收入农户来说,存在较多返贫隐患。

“年轻人都出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弯不下腰干活。”毛垟乡党委书记雷晓华说,如何将红绿资源转化来推进乡村振兴?“苔藓是我们当地的生态产品,种植苔藓不需要很多劳动力,一个老人家可以照看四五亩。”于是毛垟乡在苔藓上做起了大文章。

年7月,毛垟乡与丽水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苔藓种植,大力发展苔藓经济,推进苔藓户外种植亩,在红色教育基地推出苔藓DIY课堂,实现苔藓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苔藓挂画、苔藓盆景等文创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仅苔藓产业,年收入高达万元。年,丽水市消薄办通报表扬全市乡镇强村公司营收利润20强,毛垟强村公司位列13名。

毛垟建成了浙江省首个户外苔藓种植基地,大批量普通苔藓种植成功。今年,双方再次合作工厂化苔藓栽培新项目,毛垟苔藓基地一期投资万元,在全乡毛垟、沙垟、库头、炉西4个村共扩种苔藓亩,建设苔藓文化园和苔藓工厂化栽培基地,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

“种苔藓所需人力并不多,平时只需要定期拔草和浇营养液就可以,与其他农活并不冲突,一个月能有多元的收入。”毛军武是毛垟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第一个带头种植苔藓的人。他介绍,苔藓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村民通过苔藓种植、出租土地、帮工务工等途径增加收入,人均月收入增加多元。同时,苔藓种植也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这也吸引了不少外出人员、乡贤纷纷返乡种植苔藓。

毛垟苔藓还被广泛用于丽水城市景观带、建筑物装饰。在丽水市区丽阳街景观带、花园路墙面,市政府门口,景宁高速路口、金钟大桥等地都可看到来自毛垟的苔藓。这些“文创产品”,还走进了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各种展会。

雷晓华骄傲地说,现在全乡不仅“脱贫”了,更在加速致富!雷晓华表示,毛垟乡还将深入开发苔藓特色产品和食用药用价值,承接苔藓绿化工程、打造苔藓民宿等,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毛垟“红绿融合”发展红红火火,未来可期!来源:丽水日报兰伟香徐丽雅林森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景宁毛垟红土地上苔藓绿致富花开产业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