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重庆一家企业成功试验沙漠里种庄稼后,重庆大学的一个教师团队又弄出一项神奇的新科技成果——微藻吸二氧化碳。这种微藻,不仅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还可以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
这项创造的带头人,就是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廖强。
不久前,廖强所在的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凭借这一神奇的微藻,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重庆5个入选“全国*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
18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了廖强所在的教师团,探访和揭秘神奇微藻背后的故事。
吸的二氧化碳吐的是燃料
廖强教授团队的神奇微藻,原理就是“我吸氧气,你吸二氧化碳”,不仅如此,它吸入后还能变生物燃料。
在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微藻人工温室”和“微生物燃料电池人工温室”实验室中看到,诺大的实验室内,形态各异的试管等容器中,全是绿色的微藻,外观就像是苔藓和藻类植物的结合体。
这就是传说中的微藻?
是的。
廖强教授给上游新闻记者做起了科普。微藻,其实是微型藻类的简称,是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藻群,有两万多种,它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微藻生长的原理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效率较高,是陆生植物如树木等的10倍以上,生长周期一般只需六到七天。
“它们就像是一个太阳光光能驱动的细胞工厂。”廖强教授具象的比喻。在这个工厂里,微藻可以源源不断地将二氧化碳、废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转化为富含油脂、糖和蛋白的生物质。
经过这一工厂加工后,这些油脂就可以被转换成生物柴油,实现变废为宝。
微藻还是个十足“大胃王”
实验室内严格控制光照和水源,模拟各种二氧化碳、氧气等空气中常见元素的环境,监测何种情况下微藻的转化效率最高。
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廖强教授的团队研究出利用微藻实现二氧化碳转化的“太阳能水热水解及生化转化耦合制取微藻生物燃料基础研究”项目,利用充足的光照和水源养殖绿色的、形似苔藓与浮萍的“微藻”。
这样生产出来的“微藻”,可以“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吐出来”,转化为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并且转化率极高。
“这个微藻,还是一个十足大胃王。”
廖强教授团队通过实验发现,他们所创造的这种微藻,1公斤的微藻就可以吸收1.8公斤的二氧化碳。
廖强教授带领的重庆大学“*大年式教师团队”,主攻热能工程方向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向,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团队的多项成果已逐步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与再生能源的“中坚力量”。
正走出实验室成中泰合作项目
“这一神奇的微藻,正走出实验室。”教师团队成员夏奡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目前,团队的“太阳能水热水解及生化转化耦合制取微藻生物燃料基础研究”,已纳入中国与泰国的年度合作项目。
根据这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将开展合作研究。双方已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初步成果已于年底已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微藻”正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
目前,廖强教授的团队正在建立平方米的新平台,这个一体化平台集合了微藻培养和太阳光中温转化,并采用光伏电池转化白天过剩太阳光,以供给晚上微藻光合需光,实现以太阳能投入微藻减排和能源化转化。
接下来,将重点致力于将此平台推广到工业减排、废水厂净化废水和柴油生产等领域。
在实验室,廖强教授望着手中盛满绿色微藻的试验器皿,满怀憧憬。
据廖强教授估算:“若我国1.5%的土地面积用来养殖微藻,就可减排年我国约9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生产出约8亿吨的生物柴油,够全国一年半的燃油使用量(年中国石油消费5.43亿吨)。”
用微藻探索治理雾霾解决方案
基于微藻吸入二氧化碳,消耗废弃物的特性,廖强教授带领的这一团队,正在将微藻的功能作用与雾霾治理相结合,“我们希望能借此为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