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苏轼与王弗不思量,自难忘,唤鱼池畔少年郎
TUhjnbcbe - 2023/10/6 19:11:00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lianxi.html

苏轼与王弗:不思量,自难忘,唤鱼池畔少年郎

自古才子配佳人,恰如明月伴彩云。尤其喜爱苏东坡与王弗的爱情,他们的故事不是西厢记、雷峰塔那种文人臆想的浪漫,也不是鱼玄机、长生殿那种真实的悲凉;他们就像是田野中袅袅的炊烟,是古树下悠哉的摇椅,是池水中灵动的游鱼,散发着平淡又不乏惊喜的烟火气息。

苏东坡与王弗的故事起始于四川省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畔。唤鱼池池水清澈,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鱼听掌声而出,为当地奇景。

宋仁宗皇佑三年,苏东坡负笈求学于中岩书院王方门下。三年后,王方应中岩寺主持请求,为寺中奇潭取名,而邀请青神名流游春。汇聚在池边的文人秀士争相发言,但所取名字都不尽人意。唯有苏轼所言“唤鱼池”三字令人拍手叫绝,令王方十分满意。正在这时王方的爱女王弗遣人送笺,上书“唤鱼池”与苏轼不谋而合,似心有灵犀。王方情不自禁道:“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遂将爱女许配给了苏轼。

“游学中岩文采露,投笺题名巧韵同。千古联姻结佳话,笔落苍岩耀光华”。宋仁宗至和二年,苏东坡与王弗喜结连理,时年苏东坡年18,王弗芳龄16,“唤鱼联姻”的故事遂成千古佳话。私以为王弗定然是一位极优秀的女子,虽然历史对她的描述并不多,但从碎纸片中寻到的只言片语,可以轻而易举的体会到她的钟灵毓秀。

苏轼在为王弗写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写道:“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意思是王弗没有出嫁时在家侍奉父母,出嫁之后在夫家侍奉公婆,都以谨慎恭敬闻名邻里。

这位被苏轼评价为谨肃的夫人,在刚刚嫁给苏轼时,“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这是一位低调的女子,出身书香门第,却不以诗书自傲,而是谦逊的如同苔藓玫瑰一般,将鲜艳的花朵藏在一丛丛绿叶之中。直到某日,“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王弗的敏而慧才一点点的展现在苏轼的面前。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可以看出王弗非常欣赏苏轼读书时的样子,毕竟专注的人最美,且不论男女。烛灯下,书案前,红袖添香。专注备考的青衣举子不经意抬头间,便见到一双盈盈秋水,饱含着爱意与倾慕······那个情景可以想象的温馨。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是真真正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许“西厢记”式的自由恋爱可以给人叛逆的快感,野性的刺激,但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而父母之命中的那个人,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良人。

宋仁宗嘉佑元年,二十一岁的苏轼怀着满腔的抱负,背上行囊,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途中路宿洛阳城,思念妻子的苏轼望着西方的残阳,写下了这首《南歌子感旧》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深情的才子刚刚离开了自己的妻子,便开始思念。看杨柳想你,看红楼想你,看泛着波纹的池水也想你。脑海中总是浮现你为我饯行时红烛下的样子,你现在是否也像书中的女子那般“悔教夫婿觅封侯”呢?没有关系,虽然山河阻挡了我们相见,但无法阻挡我们的情谊。我答应你,一定快快的走,快快的回,到时候,我们便永远不分开······

宋仁宗嘉佑六年(年),时年二十六岁的苏轼通过制科御试,以大理寺评事赴凤翔府签书判官,王弗从之。凤翔三年,王弗陪伴着苏轼,看着他改革衙前之役、查决囚犯、赈济灾害、修筑东湖······;看着他写下了《思治论》、《石鼓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看着他从胸怀“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一步步地完成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

王弗是谨慎的、稳重的,弥补了苏轼性格的跳脱率直。王弗陪伴苏轼刚到任上时,“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苏轼出差回来,王弗都会详细的询问丈夫办事的情况。常常提醒苏轼:“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更是每天用苏轼老爹的话来劝诫苏轼。生怕苏轼太飘,在凤翔人生地不熟的惹出祸事·······可谓是“相夫”的典范了。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女子的心思总是比男子细腻,这使她们在社交上的感知得天独厚。每当苏轼和客人在外面高谈阔论时,王弗则在屏风后倾听(有木有一种垂帘听*的赶脚),等苏轼回来便复述他们的谈话,有时还会和苏轼评价讨论一番,说:“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这个人的言辞太极端了,你的想法又是正确的,何必与他浪费口舌呢?当一些和苏轼套近乎想要走后门的人来找苏轼聊天时,王弗会说:“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这个人那么快就和你成为了朋友,这不符合常理,事出其反必有妖,你要小心他啊。果不其然,王弗的话都被证实了。

上苍终是吝啬的,他不肯给人间一个完美。王弗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虽然艰苦但充实幸福的十年光阴,先是成为了他窗前的白月光,后来,变成了他胸口的朱砂痣,美好但沉痛。

至平二年(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她恋恋不舍,怎么会舍得呢?她的幼子还未成年,无人悉心照料,细心教导,如何平安长大;她的丈夫性格率直,无人时时警醒,耐心劝诫,以后的路该多么难走······可是冷酷的上苍还是折断了连理枝,驱逐了比翼鸟。她终归是不放心的,但是时候到了,熬不住了,死神在身后催促她了,只好快快的叮嘱,期待着他们的未来可以平安喜乐。

“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王弗的死是苏轼一生的隐痛,当他想起妻子临终前的温言细语时,他的心脏会不自觉的抽搐吧?他会突然的沉默吧?他会不会常常被风沙迷了眼睛,然后急急的低头拭泪?

一定会的,否则从不信“怪力乱神”的大文豪,怎么会“背人偷盖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只是想要“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他读过的书,受过的教育告诉他*神之说不可信,但他还是信了,固执的守着那缥缈的烟雾,期许着他们的来生。

后来的后来,他将王弗葬在了父母的旁边,求娶了王弗的表妹王润之,在幼子面前收起了悲痛,将对她的爱意与怀念收之心底。都说诗人的不幸是文坛的幸运,亡妻入梦令苏轼积攒了十年的悲恸喷涌而出,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是千古佳作,蘸着苏轼的心头血写就。

你我夫妻携手共同度过了十年,而今幽明路隔又是十年。“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时间从来不在乎人的感情。我尽力的不去思念你啊,但是却怎么都不能忘怀。你知道吗,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子了,现在的我尘土满面,鬓角如霜。彼岸花前,奈何桥畔的你还认识我吗?你也是思念我的是吗?今天你是专程来看我的是吗?我梦到了你生前的样子,还是那么的美丽。你坐在窗前,仔细的梳妆打扮,我不敢靠近,生怕是幻梦一场,但又有千言万语积在口中,不得不说。终于我来到你的窗前,对上了你温柔的眼眸,眼泪不由自主的滑落,我知道你什么都懂了,我的悲伤,我的思念,我的坎坷悲愤,我的意难平,你一直都懂。你来了,又离开了,你看到了吗,我为你植下的青松,以亭亭如盖了啊。

世人因江城子而熟知王弗,感慨着词中溢出的悲凉凄切,将这首词反复咀嚼,反复吟唱。小编一开始也只是泛泛的阅读,轻飘飘的感叹。后来慢慢地了解苏轼,发现他不是被贬谪的仙人,发现他带着烟火气息的可爱,于是便更在意他们少年结发,相互扶持的那十年。那十年,想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清雅,混杂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气,那是一种真实的幸福。他们那个时候叫做圆满,是阳光恰好,是微风不燥,是我们羡慕的样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与王弗不思量,自难忘,唤鱼池畔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