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秋风染诗歌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南宋)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作为南宋词人,吴文英没有突出的*治表现,也没有寄情山水游历大江南北。他如今获得的所有声誉都来自于他的诗词创作。他为后世留下的《梦窗词》包括三百多首词,且大多数都是爱情词。这些词大多数缠绵悱恻,感情至深,充满了相思的痛苦。吴文英还创作了一些感伤时事的作品。在吴文英生活的时代,南宋自金之后又面临着元的危险,*权已经风雨飘摇。面对这样的时局,他无法改变南宋被动的局面,只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词中。吴文英是个心思细腻,比较消极的人,因而他的爱国词并没有辛弃疾和陆游那般豪放和积极,而是略显苍白和无力。
吴文英被称为“词中李商隐”,他的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周邦彦的影响,注重琢字炼文和格律声韵。此外,他的词中多运用典故,并常常打破时空变化,具有极强的跳跃性,虚实相生。吴文英词风柔和婉约,词格雅致,作品中的世界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如梦如幻。因而他的词并不适合反映重大的时代主题,而是专注于个人的情感世界。吴文英的视角大都封闭在窗,或帘、屏、栏、灯,至多不超出楼、院。他在狭小的空间里咀嚼悲剧,因而被称为“梦窗”。《风入松》原是晋朝嵇康的琴曲,作为词牌源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风入松》歌。吴文英的这首词情感细腻委婉,不事雕琢,深刻表达了他在故地对情人的怀念,感人肺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吴文英开篇就显出了他的细腻。清明时分,他孤独一人听着外面的凄风冷雨。葬好遍地凋落的花草,词人满怀忧愁,欲吟一篇《葬花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天气,词的第一句就充满了哀怨凄冷之气。而这位词人又是这样的多愁善感,对草木生命的逝去都这般感伤,为花落泪,为花而愁,颇有几分“感时花溅泪”的意味。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词人在这样一个带着寒意的春天,回忆与情人在柳树前的依依惜别。当初分别的地方早已绿树成荫,可飘荡的柳丝却留不住那个要远行的人。他的哀愁无法排解,只能借酒消愁,在醉梦中寻找心爱的人儿。可惜*莺杂乱的叫声扰乱了他的美梦,让他即使在梦乡也难再见到她的容颜。“交加晓梦啼莺”化用自“打起*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词人的笔下是阴冷的天气,凋零的花朵,飘扬的柳丝,又是扰人心绪的鸟鸣声。这些意象聚集在一起,使得这里的春景如此悲凉,而他的思念是这么低沉徘徊,缠绵悱恻。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清明已过,天气逐渐放晴。词人日日打扫与情人一起居住过的西园,旧地重游,睹物思人,回忆着他们在此处的点点滴滴。蜜蜂一次又一次地飞向秋千的绳索,从秋千上,词人甚至闻到了情人当初纤手握过绳索后在那里留下来的香味。“*蜂”一句是名句,词人为爱痴狂,香味自然不可能在那里凝固,但是词人心中有她,于是在这片故地上,到处都是她的影子,四处都留下了她的香味。从这一句里,我们还能想象到佳人荡秋千的美妙场景,她的纤纤细手扶在绳索上,笑得那么开心。难怪词人离去后日日在此徘徊,怀念着他与她的一切。陈洵曾评价此句曰:“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只可惜伊人不在,鸳鸯难以成双。幽寂的台阶上,仅仅过了一夜,便已经布满了青青的苔藓。曾经的台阶上,她日日来此,两人长相厮守,台阶也从不长青苔。但是伊人离去已久,再也没有人在这台阶上陪伴词人,青苔便也肆无忌惮地生长起来。这青青的苔藓象征着词人对情人疯狂的思念,那么密密麻麻如同他的情意绵绵,青色又带着低沉的情绪,爬满了他的心。
吴文英擅长写虚景。无论是上阕醉梦中的相会,还是下阕飘扬在空气中的她的香味和一夜长满的青苔。这些描写似梦似幻,似实若虚,正是在这种朦胧的思念中,词人带着几分痴意,也是这种痴念让词人的情意更显深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秋风染诗歌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