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山爆发后,小岛被滚烫的岩浆覆盖,寸草不生,万物消逝。
可是,随着岩浆冷却,若干年后,会重新生长出苔藓、藻类,一点点恢复原有的生态。届时,森林会重新出现,动物的乐园又将回归。
教培行业,无疑在发生同样类似的事情,学科教育死了,不代表教育会消散,因为无法掩盖是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
原有的教培行业,有那么一批行业的翘楚,他们有教育情怀,有商业意识,他们还在坚持创造自己独有的社会价值。
以下,是对栾树艺术创始人兼CEO栾明华的人物专访。
(一)跨出第一步
将时间帷幕拉回到年夏天,栾明华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看着栾树翠绿的叶子,摘一片握在手心,叶子的脉络和掌纹重合。
猛地攥紧拳头的他,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分的基因,决心抓住自己的命运独立创业,开一个美术培训机构。因为自己姓栾,树又寓意百年树人,绿色象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最后机构起名叫栾树艺术。
因为早在大学期间,他就在校外培训机构当老师,教美术画画,一天多的时候能有一两千的收入,温饱不是问题;二是学艺术出身的他不太喜欢束缚,无法想象自己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样子。
说干就干,栾明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场地,他在学校对面找了一家民房,每月房租元。当时,栾明华的兜里只有元,初出茅庐的他为了打动房东杨阿姨,立下*令状,“如果我招到学生,我立刻把剩下的房租给您;若是招不到学生,那这元就当是半个月的房租。”
杨阿姨看着如此有干劲的年轻人,心一软就答应下来。解决场地问题,栾明华装了一个窗帘,买了几张旧桌子,画笔和颜料,一个简陋的画室便完成了。
场地问题解决,接下来就是招生的问题,对新创立的“栾树艺术”来讲,第一批学生是生死问题。厚脸皮的栾明华想到的招生策略很简单:地推,在中央美术学院街头,发传单。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就是别人。在谈到厚脸皮的问题时,栾明华直言不讳,这种能力源于少年时练摊经历,从小学的时候起,他就帮助做小本买卖的父母看摊,跟客户讲价。
甚至,他还做起了属于个人的小生意,从父母那里以2毛钱进橡皮泥,将之捏成小伙伴喜欢的面人,卖5毛钱。然后拿自己挣来的钱作为自己的零用钱。
仅靠厚脸皮的推销,并不能让栾明华招到学生,能让栾树艺术起飞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自己的特殊的个人经历,栾明华是体育生,在高三零基础的情况下仅用6个月时间,一举通过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课考试。所以同样的经历让他对怎样辅导后进生,非常有心得。
第二,栾明华的目标人群非常准确,就是想要考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和家长,这类人既有强大的付费意愿,自己又有相关的亲身体验。
年,正是教培行业如火如荼的时代。这时进入这个行业,温饱不难,难的是在赚钱的时候,拥有一点教育理想。
(二)服务是教育的根本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招生,栾明华赢了杨阿姨的对*,他一共招了13个学生,最后留下了12人。为了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栾明华设计了一周的免费体验课,前一个星期能够随时过来上课,一周后再决定是否要继续上课。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栾明华觉得,他将教学服务当做教育的本质来做的。只要是老师,都天然会更喜欢优生,对于差生不够认真对待。尤其是在画画这样的艺术教育,有一种认知是艺术是教不来的。
好一点的老师,会给学生画一个样板,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如果学生画不出来,他会自己上手帮学生修改,只要最后学生能够有好的作品给父母看就可以。差一点的老师,根本不会管差生,把精力只会放在几个有希望考试的优生上,其他学生都是陪跑的运动员。
而且,当时的艺术老师普遍有一种高傲的感觉,对学生没有什么责任心,对学生爱答不理,学生可能需要求着老师学。这些艺术老师像“艺术家”,多过像“老师”,不太尊重学生和家长。
由于是小画室,栾树艺术在最初招到学生都是大画室的“漏网之鱼”,水平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刚启动的创业公司,也没有资格和能力选择学生。
一半出于无奈,一半出于梦想,栾明华他要改变这个行业状态,改不了别人,就从自己开始改。他想,“如果有人冬天能够卖出雪糕,夏天肯定更加厉害,差生都能带起来,优生自然更不在话下。”
艺术教育,应该从技术上,回到人文关怀、情感陪伴、价值认同上,简单来说,就是画出一幅好作品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怎样让学生更喜欢画画,在画画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
(三)战略转移
度过了第一年的生存危险之后,作为第一年,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活着。接下来,就是怎样能够活得轻松一些,活得更好一些。
通过对当下形势的理性分析,中央美术学院这块蛋糕早就被瓜分殆尽,新生的栾树教育要动摇大画室的统治地位,难度是非常大的。
他们的人数有七八百人,考央美的就有五六百人,这样就算是栾树艺术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央美,数量也不占优势。”栾树艺术需要新的定位,找到差异化竞争的发力点。
栾明华把目光放在了其他艺考的知名学校。他们建立了一个护城河筛选模型:第一是要有一定的考试竞争壁垒,只能在北京考试。第二是市场增量空间不能太小。第三专业只有北京能教,其他地方教不了。
最终,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当时中戏的舞美系规模不大,一共才5个专业,每个专业招收15~18人,不被大画室所看重。仅用一年的时间,栾树画室的学生,就占中戏整个招收学生的1/3,形成了一定的垄断优势。
尝到甜头后,栾树艺术又将目光定位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学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了自己在戏剧影视类艺考的垄断市场地位,初步摆脱了自己艰难求存的阶段。
(四)两次跨越式发展
转眼间之间,栾树艺术走入了第5个年头,也初步走出了生存的困境。栾明华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毕业青年,成长为5年的“创业老兵”。
就像个人一样,企业没有目标,就会停止生长,停止生长则意味着死亡。巴菲特曾说,“投资就像是滚雪球,只有将收获不断投入进去,雪球才会越来越大,一旦停止,雪球就会散掉。”
作为企业的创业者,栾明华需要给企业提更高的要求,一则向内求,追求课程标准化,对标好未来;二则向外求,为了降低房租,租了一个1万5千平米的大画室。
先说,课程标准化的问题,“艺术类课程,是很难标准化的,但又必须要标准化,不然企业就永远受制于对名师的依赖,教学服务时好时坏,发展的瓶颈非常显而易见。”栾明华说道。
为此,栾明华选择业内在课程标准化做的最好的好未来作为学习对象。当用户去体验好未来名师的课,跟好未来的离职员工聊天,向与好未来有过接触的投资人请教,听好未来CEO张邦鑫的讲座。经过半年的筹备,栾树艺术最终完成自己课程标准化的建设。
再说场地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增多学校日益庞大,对场地的需求也越加旺盛。而房租却每年都在攀升,为了降低成本和不确定性,栾明华决定租一个大场地,而且是长期签约。
17亩,1万5千平米,光装修就要多万,这么大的投入,对栾树艺术来说,仍然伤筋动骨。
为了说服股东,栾明华说道“未来,企业最大的投入就只有三个部分,一是师资成本,二是广告成本,三是房租成本。这三个部分,师资是决定教育服务的关键,广告是获客的重点,唯一能够降低的就是房租成本,这个校园建成后每年只需要万。”
从事后来看,这个房子租的相当划算,相同大的地方,每年需要万,起码每年省出了万,这万可以持续投入到教师发展中去。
(五)遭遇疫情和双减
在年年初,疫情施虐之际,栾明华带领团队积极转战在线教育。经过理性分析,他认为疫情大概率会持续3年不消退,隔离可能是常态化的过程。
全国长期抗疫的大环境,必定会降低人口流动,各省积极发展省内循环经济,教培行业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也变成了防疫重点。
教培一直是一个强*策导向的行业,对于教育类创业者来说,冷静分析解读*策并预判3年左右的变化是标配,也是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今年五月栾明华依据*策预判教培行业形势,将北京最大校区和全国大部分校区进行转让,针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互联网的价值是抹平地域性信息差,这对于国家解决教育公平化问题无疑有重大意义。“艺术教育线上化的速度变快了,就算是没有疫情也迟早会发生,只不过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
后来看,栾树明不禁感到庆幸,这一决定做的无比明智。画室是对标中高考,这是刚需,但具有阶段性,不具有成长性。而线上的素质教育,则具有很大的成长性和惯性优势,而且产品具备很高的可复制性。
为此,在年下半年他将大量的精力都用于线上的转型,创立艺伴APP,基于“让孩子每个周末都有趣”的目的,为妈妈教育能力进行赋能,提升家庭幸福感。并以“为全球女性和儿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使命向前发展。
(六)进入青铜时代
教培行业经历了辉煌鼎盛的*金时代,疯狂内卷的白银时代,在受到疫情和双减双重的影响下,国家整体战略小学阶段的培养思路是由应试型分数筛选转向体验实践式,劳动式教育。
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对素质兴趣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这对未来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中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此,栾明华的看法是,教育的核心是父母、关键是时间,这两个条件是不变的。具备专业教育职能的家长是少数,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
受双减的影响,语数外这些学科类的路基本是上被堵死,如何规划周末干什么便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通过去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进行深度的研学,孩子们真正沉浸在兴趣的海洋。通过参加很多公益活动,也提高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地球环保意识。做到真正的体验学习,寓教于乐。
在研发艺伴APP之外,栾明华也将重点开发线下素质类教育,诸如营地游学和科技研学课程的研发和实践。
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行业发展的低谷期,栾明华一方面保持自己积极的工作状态,保持过去积极行动、勤奋思考的方式;一方面平衡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向家人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
几乎每天,栾明华都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的读书、工作思考感悟,真诚、深邃。
在这个每天充满变化的时代,独立思考不盲目趋同,守住最本质最关键的定量,这是创业路上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