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角野荣子是广受世界儿童读者喜爱的童话大师,曾于年获得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角野荣子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魔女宅急便》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奶奶拜托小魔女琪琪送快递(宅急送),送的是一条长长的围腰,原来,老奶奶笃信所有人的肚子都不能受凉,为此她酷爱用毛线织围腰,她家里的水杯、暖水瓶、雨伞、拐杖都套着围腰,更夸张的是,她当船长的儿子和所有船员,掀起衣襟,都戴着老奶奶织的围腰,甚至船上的红酒瓶和烟囱,都套着围腰——这个故事亲切得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又是地道的儿童思维和想象,令人惊奇又好笑,这就是角野荣子童话的魅力。我们还发现,角野荣子真的很喜欢写大海和船长的故事,《裤子船长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本专门写大海和船长的童话。
故事的主角是胡子花白的老船长和身患哮喘的小男孩。十岁男孩小健随妈妈去海边休养时,与“裤子号”船长一见如故。小健发现船长的小桌子上放着许多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比如一小撮苔藓、一根橘红色的渡渡鸟羽毛、一只没有手柄的铝锅、一把干枯的褐色种子、一个四方形石头、一个古旧的葡萄酒瓶、一只断掉的三轮车脚踏板等,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破烂儿”却是船长心中的宝贝,承载着他漫长航海生涯中的满满回忆。角野荣子用充满魔法的笔触,让每一件“破烂儿”都绽放出炫目的光芒,九个精妙绝伦的故事像一串熠熠生辉的海贝项链,构成了一场想象的盛宴。
角野荣子极擅长写人。虽然童话中少有丰满的典型人物,多是单一的类型人物,但角野荣子总能让她笔下的类型人物独具个性,令人过目不忘。《渡渡鸟的羽毛》中,与唯利是图、拼命争夺渡渡鸟的马戏团团长和动物园园长不同,卢梭先生是一名内向的鸟类学家,他平时总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腼腆得“恨不得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当他看到渡渡鸟时,“像换了个人似的,动作突然麻利起来,眼睛都亮了”——他只能跟鸟儿进行“正常的”的交流。他的求证工作十分谨小慎微,如果别人问到他不确定的事,“他就像做了什么坏事似的,头垂得很低。”作者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一个沉迷于学问而不擅与人交际的学者形象。《古旧的葡萄酒瓶》中有一位特立独行的苏格拉底医生,他总希望能遇到让他“眼前一亮、精神抖擞的疾病”,也就是有挑战性的疑难杂症。他有一套独到的理论:“不用治也能好的病自然会好。自己好不了的病才需要医生出手,明白这一点的医生才是懂行的医生。”更不可思议的是,人们找他看病,如果是胸部以上的疼痛,他开的药是一杯红葡萄酒;如果疼痛在胸部以下,就开一杯白葡萄酒。《四方形石头》中的查尔斯公卿,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因为他有着世界第一的好奇心,他对待任何事情都竭尽全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总是保持着刚刚洗完澡一般的兴奋状态,看到什么都想调查一番。在收集“哭鼻子海角”(口琴岛)的声音时,他竟然把一对硬纸板做的大象耳朵套在头上,那样子滑稽极了,可他丝毫没有觉得难为情。这些奇人的共通之处,不正是我行我素、忘情投入的“孩童之心”、“赤子之心”吗?
裤子船长虽然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老爷爷,却是一个“童心泛滥”的“老小孩”。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害羞、社恐、好奇心很强,总是打破原则去做一些在其他大人眼里不值得的事。“其实,我这个裤子船长很容易就被好玩的事情吸引,总是动不动就开着船绕远道。”他向擦皮鞋的黑人男孩啾啾学习敲鼓,禁不住“嘉年华”的诱惑而返航参加;他沉浸在查尔斯公卿提议的“扮演动物的游戏”中,“一不小心就着迷了”——这完全是一种儿童特质。又比如,小女孩囡囡想要借船去表演马戏,软磨硬泡没多久,他的心就“开始动摇了”,他回想起小时候看马戏表演的感受(心潮澎湃、仰着脖子肩颈酸痛),于是便痛快地答应下来,附加条件是自己也要表演个节目——像极了儿童强烈的参与感与表演欲。他的船员们本来是反对的,可当听说他们也能参与表演时,竟一起发出了欢呼声——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儿童心理。故事的尾声,小健的父母邀请裤子船长来家里做客,裤子船长显得不知所措、支支吾吾、非常困扰,甚至为此撒了谎,终归是没有赴约——因为他的内心是个孩子呀,他哪里受得了成人世界里的客套寒暄呢?
裤子船长和他的奇妙故事为男孩小健打开了一扇大门,那些神秘、冒险、新鲜、有趣的事物深深吸引着小健。在帮助船长修船的过程中,小健的心里也建造起了一条船,那条船的船长就是小健自己。从前,小健的皮肤就像鱼肉山芋饼一样又白又软;而现在被太阳晒得黝黑,肌肉也变得紧实了。以前小健的双眼混沌无力,仿佛眨一下都疲惫不堪;现在,他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滴溜溜转着,四处搜寻好玩的事。小健变得喜欢在外面走,更喜欢奔跑,他的指甲缝里嵌着黑黑的泥,好奇心越来越像查尔斯公卿。小健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自己都没有察觉——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健康的男孩子。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不放心”和“不放手”是一种过度保护,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在小健初遇裤子船长时,妈妈想做的事是;“你是第一次去,妈妈也和你一起去打个招呼吧。”小健可以想象妈妈会对船长说怎样的话:“我的儿子很想和您交流,只是他的身体有些虚弱,还请您多多观照。”还好,小健拒绝了,一直到故事结束船长都对小健的病完全不知情。事实证明,只有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他才能正常地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小健对船长而言,并非单方面的被治愈者,而是很好的倾听者,船长向小健倾吐了心声,清空了埋在心里的东西,才能重新出发,轻装上阵。
《裤子船长的故事》还处处彰显着“游戏精神”。《没有手柄的铝锅》中,黑人少年啾啾一直向往着小城一年一度的“嘉年华”,因为那天他们可以乔装、说唱、敲鼓,狂欢一夜——哪个孩子不热爱狂欢呢?《干枯的褐色种子》中魔术师辛夏拉可以让一只眼的猫咪浮在半空中,用报纸把番茄酱变成巧克力酱,更神奇的是他和鳄鱼的特别菜谱:胡椒味通心粉奶汁烤菜、浇上胡椒汁的香煎龙利鱼、加了胡椒粉的蓝纹奶酪,以及加入胡椒的咖啡、胡椒面包和胡椒汤——小读者似乎隔空都能听到不停打喷嚏的声音。《黑猫菲菲》中的场面更加热闹——“村长摔倒时打翻了咪咪的占卜桌,占卜桌又顺带推翻了旁边的南瓜摊,南瓜滚得满地都是,绊倒了一大片村民,村民们惊慌失措,又扑倒了前面的西红柿摊、卖壶的摊子、卖香肠的摊子……一个醉汉打了另一个醉汉……有些人的帽子被打飞了,有些人的眼镜从天而降……整个市场乱成了一锅粥”,这样的场景充满了“审美的狂喜”,是对儿童本性中“力”的张扬,可以令小读者宣泄压抑,得到心灵的满足。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与插图都与故事内容完美契合,细节满满。封面是深蓝色的大海和柠檬*色的轮船,迎风飘扬的裤子旗帜,白胡子船长和黑猫菲菲,不同肤色和发色的海员。内页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幅都是最精彩场景的生动再现。比如《海上的苔藓船》中,海盗头子掉入大海后获救,他的小弟们使劲拽着老大哇哇大哭:“我们不要船了!只要大哥你在就好!”这里配的插图极其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他们不像是穷凶极恶的海盗,更像是一群扮演海盗游戏的男孩。
角野荣子生于年,经历过灾难与战火,如今已87岁高龄,依然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的热情,她深谙儿童心理,时刻保持童心,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紧扣住儿童特征和充盈着儿童乐趣的佳作。《裤子船长的故事》写得质朴而轻灵,读来会有一种身心放松的治愈和愉悦,正如作者通过魔术师辛夏拉之口道出的处世哲学:“世界上有些东西最好还是不要深究,像囫囵吞枣一样相信就可以了。一旦什么都弄清楚了,这个世界该多无聊啊。”故事的最后,裤子船长要去“第八个大洋”探险了(打破七个大洋的常识),“如果不去个全新的地方,那该多无趣啊!”所谓保持童心,保持的不正是这份好奇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