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行者(戴建达)
看你体力行不行,走走乐清马家岭。今天我们大罗山户外群的五十多位驴友,相约去乐清雁荡山登山,徒步马家岭古道,走在秋天里,走在不一样的雁荡风景中。
马家岭古道古称“北岭”,俗称“大岭”,起止仙溪南閤于雁荡灵峰之间,是古时从南閤至雁荡的民间通道。古道建于何时,巳无从考证。据《广雁荡山志》记载:"北岭,一名马家岭,在东谷真际寺西北度岭入荡阴南北閤。"全长6公里,呈东南-西北走向,路面宽度1.5-1.8米,块石构筑,岭头海拔米,为沿路最高点。
我们穿过南阁村,向山边靠近,从马家岭古道北口上山。山口一新建的花岗岩牌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颇有气派。上面的对联"岭上青云拱手迎贵客,山间翠色无心说古今"。读之,对于我们这些远到而来的驴友有了一种亲切感,又有了对马家岭古道绝美山色的无限期待!
古道弯又弯,我们来登山。秋天虽送走了夏天,却依旧留下了夏的那份炎热。走在马家岭古道上,两旁绿树茂盛,那高大的树木遮住了烈阳,伴随着秋风阵阵,走得还不算吃力。蓝天白云下,阳光透过树梢,在古道的石块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树梢随风摇曳,光影随之晃动,唯美而浪漫的感觉。路旁不同树木常挂有木牌,介绍着其名字及相关所属种科知识。一路走来树种很多,有水杉、枫香、早樱、黑松反正种类繁多,难以一一记得。
伴随着驴友们随身携带的小音箱放着的音乐,我们也哼和着各种老歌,一路走来一路歌,也不觉得单调和吃力。这马家岭的古道古块垒成,成"之"字形向山顶延伸。路边时而出现几株柿子树,也刺激了一下我们的味蕾,柿子虽还未成红,呈青*色,却给秋天的山色带来一份成熟的感觉。还有那圆溜溜的茶籽,串串垂挂在绿油油的茶树上,煞是可爱。
特别是处于山腰的一处石亭,那是山友们的最爱。突兀于古道山崖边,掩映于绿树间,登临其上,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名曰"弘毅亭",好似登临者非君子莫属。尤其那亭上的对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君子强兮路漫漫兮",令人振奋而永往直前。建亭者把《诗经》与《离骚》的佳句精选于对联之中,不但增添了马家岭古道的文化底蕴,更能激励登山者冲顶成功!
山顶处有一平台休息点,也建有石亭休息点。众驴友们坐树下歇息,有的为还未登顶的伙伴加油打气,落后的呼唤前面的慢点。前者呼,后者应,热闹非凡,响彻山林。山顶处古道有了分岔口,一边通向乌岩尖,百岗尖方向,向下依旧是马家岭古道通向灵峰景区。幽幽古道,蜿蜒于树林中,向远方的奇峰怪石而去。
古道往下走轻松了许多,路边也多了一条溪谷,可惜干涸无水。终于在谷底真际寺修建的工地处,溪谷中出现了水潭。水流呢喃,清澈见底,小鱼碎石,也成了难得的风景线。石桥的古朴,高树的伟岸,再有了水的灵动,使这马家岭又多了份神韵。
继续向下,进了雁荡灵峰景区,奇峰怪石,幽洞碧溪,令人赏心悦目。多了游人,少了马家岭古道的那份静谧。喜欢雁荡山,更喜欢马家岭古道,因为这里有古老岁月赋予的古典与幽雅!
走完马家岭古道已近中午。虽大家身心疲惫,又有点饥肠辘辗,但大家毅然决定去翻越灵峰景区右边的谢公岭古道,也许这就是驴友们登山不走寻常路的爱好,也许更是对这条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有关的古道有一份景仰与期待吧!
在灵峰景区门口向右,过一小石桥,就可以看到一座气宇轩昂的文化牌楼。它精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彰显一股豪华之气。这牌楼高三层,雕刻糈美,顶上琉璃铺盖,两边有休憩亭,石狮立前,呈现的是明清牌楼的风格。匾额上的"谢公岭"三个字苍劲有力,仿佛正在叙说着这千年古道历史的厚重。
穿过牌楼一条石垒的山路伸向山间,两旁的民房大都成了装饰优雅的民宿,迎接着四方游客。据记载,谢公岭古道起于雁荡镇灵峰村,自西向东,止于大荆镇岭脚村,全长近一公里,宽约二米。岭路由条石筑成,石块大小不一,路面平整。谢公岭是旧时温、台两地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雁荡山东内谷与东外谷的分界岭,是穿越千年的古驿道。相传山水诗鼻祖永嘉太守谢灵运游雁荡山时穿特制的木屐经过此岭,后人将此岭命名为谢公岭。
走在古道上,踏着这沧桑的石径,仿佛出现康乐公穿谢公屐登临雁荡山的身影。一幅历史的长卷在眼前被缓缓打开,被轻轻的吟诵。想起徐霞客先生《游雁宕山日记》中的记叙:“十二日饭后,从灵峯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一条古驿道,既交叠着先人的足印,又凝聚着我们后人的情怀。
山顶处古道的至高点,出现了一座类似路廊的小屋,白墙黑瓦,中间的圆洞门上隐隐约约地辨认出"谢公嶺”三字。步入亭内,左边设有玄坛与龛台,右边墙上有画像以及写有谢灵运的《雁荡山》:"雁山五经眼,兹行尤可观。行色愧匆遽,更约他时看。"读之仿佛出现了谢公伐竹取道,登临雁荡观景的身影。又有了当时天色已晚,行色匆匆,把一只谢公屐遗落此处的动人的传说故事,于是就有了这座大名鼎鼎的"落屐亭"。出亭后,外墙石砌,古朴斑斓,回望总觉得这里浓缩着古道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落屐亭左右有通向山脊的野路,也是去观赏雁荡山景的好去处,而我们的目标下山往大荊镇岭脚村,走完谢公岭古道。下山路边高树参天,修竹摇曳,虽然是秋天,却满山翠色。也许是秋风打了个喷嚏,被振落的树叶铺在古道上,踩出唦唦的声响,才有了点点秋天的味道。古道荫蔽,处处可见*绿的苔藓,更能体现它的古朴与静谧。虽是一条这么普通的山间古道,可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又何只有谢公呢?除此之外,还有南宋著名诗人、*治家王十朋,曾作《度谢公岭》诗:“十年九行役,屡经此山中。爱山不厌观,每愧行匆匆。大士瞻矩罗,骚人思谢公。一生看不足,语如白头翁。”以及《雁荡山寿圣白岩院记》中的“山之东有岭日谢公,世传灵运好游山而不知有雁荡,蜡屐穷幽,至此而返”。我默默的凝视着眼前这条静谧的古道,此时仿佛觉得穿透了历史,用自己的空灵的心境正在轻轻吟诵一幅古老的历史长卷古道漫漫,久远久远!
古道继续延伸,传来几声犬吠,可能至山脚了。古道尽头出现了一个石墙黑瓦的亭子。里面堆积着些柴草,木凳也毁坏了,显得比较破旧。墙边挂着的一块"乐清市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说明这古亭也已有此历史,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了。难怪站在这古亭间,仿佛嗅到了这悠悠谢公岭古道一股古老文化的芬芳,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多少代后人在此处的停歇,都积汇成诸多久远的故事,让这古道历史文化的传扬,绵延不绝!
离别谢公岭古道,依旧难舍。在这静谧的古道上,一道石阶,一处亭榭,一弯碧水,一颗草木都让人感悟到不同的情感,品味出不同的历史厚重。